中国基金报记者 杨波 方丽
尚正基金副总经理张志梅是极少数拥有22年投研经验的女性基金经理。1999年,人民银行研究生院毕业后,张志梅来到南方证券研究所工作,2000年加盟南方基金,先后担任研究员、社保组合投资经理、企业年金和专户投资经理,管理过多种类型专户,包括社保401/101组合、保本专户组合、灵活配置专户组合及20多家大型企业年金,是第一批基金专户的投资经理,也是南方基金首个专户理财账户的投资经理。2015年,张志梅加入宝盈基金,管理过各种类型专户组合、中国人寿(601628)中证500组合及宝盈泛沿海基金、宝盈新兴产业基金。
除了管理产品,张志梅先后担任宝盈基金专户投资部总经理、权益投资部总经理,她带领公司投研团队重塑投资理念,推动价值投资方法论和深度基本面研究,对权益团队进行风格化管理,拉长考核周期,鼓励集中投资和鲜明的投资风格。
日前,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张志梅,她坦率认真地讲述了自己的投资历程和投资心得,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、学习。以下为采访实录:
新手大都喜欢切换
想抓住每一波趋势性行情
中国基金报记者:2008年股市暴跌,你刚开始独立管理账户,请讲讲那一阶段你的投资。
张志梅:2008年初,我开始接管年金账户,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拉开序幕,A股市场也开始下跌。所以,我一起步时就很谨慎,把仓位降得很低。6、7月,美国的恐慌指数飙涨,巴菲特开始第一次抄底。当时国内的经济数据都很好,但房子很难卖。10月,四万亿刺激政策出台,房地产放松政策也陆续出台,房贷利率一度可以下调30%,2009年初购房出现零首付。虽然大家还有很多担忧,市场仍在底部震荡,我越来越乐观,2008年10月开始加仓,2009年2月,市场又回探了一下,感觉二次确认了。
当时还处于投资的初级阶段,宏观经济周期跟货币政策、产业政策高度相关,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用起来得心应手。2009年,我做了几次行业轮动,上半年重仓房地产、券商、有色等周期股,4月份换了一部分仓位到白酒,6月份开始买钢铁、煤炭等滞涨的后周期股,还买过一只航运股,现在想想,当时真是无知无畏啊。新手都特别喜欢切换,我当年对切换也有执念,想抓住每一波趋势行情。
当时,有一些年金会组织管理人的交流,我因为业绩还不错,曾作为年金管理人的优秀代表发言。
这期间我做过很多个股的研究,主要是研究公司未来三到五年的成长性。我当时还很年轻,还没有那么深的社会阅历,对公司也没有特别深刻的理解,其实很难把一家公司看明白。
更深入的思考从痛苦开始
中国基金报记者:你的投资什么时候开始遇到不顺?你如何应对?
张志梅:我前面几年主要是自上而下做行业轮动,当时这种方法还比较有效,我做得也比较顺。而职业投资者有顺的时候,也会有不顺的时候,顺的时候,会以为自己找到方法了,但长期不见得是对的,就像看书,初看觉得懂了,随着阅历的增加,会发现其实自己并不是真懂。更深入的思考,往往是从不顺开始。
2012年,我发现有些公司的估值再也起不来了,比如家电、房地产、银行等,长期处在较低的估值水平,这是我过去投资中不曾经历过的,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转折。2012~2014年,已经没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,我过去自上而下的方法开始不灵了。
必须跟上市场的发展和变化。我开始努力研究公司。
2013年新兴产业很火,大都是我们过去没有接触过的领域,这促使我下决心研究电子行业、互联网行业,研究港股、美股。虽然当时还不能跨境投资,但海外市场有很多新兴产业在蓬勃发展,我觉得必须做国际比较,这是一条有效的发现产业趋势的途径,比如早些年的零售连锁、近10年的互联网行业,以及最近几年的创新药。
这段时间的深入研究和思考,对我的帮助非常大。在不停拓展与对比研究中,提升了我的方法论,开阔了视野。我也开始大量阅读,读过巴菲特、芒格等很多价值投资者的访谈,也读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全部年报、其他美国知名投资家每年给投资者写的信,研究他们投资的经典案例,发现投资其实特别简单。做投资是买公司,而不是买股票,不是买宏观政策、利率涨跌,也不是买简单的行业趋势。这样,我从原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套路中跳出来,更加关注公司长期竞争力,关注公司的商业模式、护城河与行业壁垒。
总之,做投资,要有信仰,有信仰才更容易度过低迷期。
中国基金报记者:你对投资的公司有什么要求?
张志梅:我对投资收益的要求有三个层次,一、从资产配置的角度,买入公司的收益率要超过无风险收益率;二、过去十年,年化收益率10%是优秀基金经理的门槛,所以,更进一步的目标是超过10%;三、过去二十年,顶级的基金经理收益率可以达到年化20%,在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背景下,未来15%的年化收益,应该就算顶级的了。从投资收益的标准反推过来,在挑选公司时,我要求从中长期看,预期收益率至少要达到15%的年化目标。
中国基金报记者:你什么时候会考虑减仓或卖出?
张志梅:要判断股价是否充分反映了公司未来的价值,另外,有没有更高性价比的资产。我很认同一句话:买入就是持有。在任何一个时点,都要不断对持有的标的做判断,未来是否还能够实现至少15%的年化收益。极值状态比较好判断,比如周期性行业、消费品行业,50、60倍甚至百倍估值肯定高了,另外还要关注情绪,大家情绪高涨、基金大卖、某个行业配很多研究员,肯定是极度乐观,反过来,前两年周期行业的研究员几乎全部转行甚至被砍掉了,又是极度悲观。利用情绪波动,大概率可以判断某些行业的阶段性顶部、底部。
有深入的研究和认知打底
才可能集中持股
中国基金报记者:2017年底,你开始管理公募基金,请谈谈这一时期的投资。
张志梅:在杠杆资金消灭以后,长期资金的影响力开始体现,包括海外资金、国内机构资金,因此,在2016熔断之后,市场进入了新阶段,白马股行情一直持续演绎。短期因素是优质白马股当时确实太便宜,长期因素则是机构不断发展壮大,主导市场的资金性质已经改变。
2018年,经济增速放缓叠加中美贸易摩擦,A股市场不断下跌。这一年我业绩不太好,一是我接手公募后,调仓换股的节奏比较快,有些公司买在相对高点;二是我当时判断市场没有那么差。
中国基金报记者:从公开资料看,2019年,你管理的基金业绩很好,排名也比较靠前。
张志梅:2018年下半年我一直在思考,市场什么时候会纠偏,所以2018年底我敢于满仓,这就叫盈亏同源吧。
让我特别警惕的是,当时我还有一些配置的思维,看好一个行业,会买几家公司,比如我买了三家苹果产业链的公司,三家公司后来的表现完全不一样,这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配置型思维的劣势。如果我选择做长期投资的选手,就一定要看清楚公司,要从企业的竞争力、商业模式的稳定性等多个维度去判断,看清楚了,就可以集中重仓投一家公司,而不是多买两家同行业的公司做配置。
中国基金报记者:请讲一个具体的投资案例。
原标题:【只做自己相信的、擅长的投资】 内容摘要:中国基金报记者 杨波 方丽 尚正基金副总经理张志梅是极少数拥有22年投研经验的女性基金经理。1999年,人民银行研究生院毕业后,张志梅来到南方证券研究所工作,2000年加盟南方基金,先 ... 文章网址:https://www.doukela.com/zmt/23069.html; 免责声明: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 |